苗木技术
菊花叶斑病该防治方法

菊花叶斑病该防治方法;菊花严重的病害是菊花叶斑病,该病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发生,叶片上病斑散生。初为退绿斑,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,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状。直径2毫米至10毫米,逐渐扩大增多,从植株下面向上蔓延,严重时病斑联合成片,叶枯下垂,倒挂于茎上,影响整个植株。该病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,由风雨传播,气孔侵入。每年4月至10月为发病期,尤其5月至8月高温潮湿季节发病严重。所以平时应加强管理,浇水时忌喷溅浇灌弄湿下部叶片。栽植不要太密,加强通风透光。一旦发现病叶要及时除去销毁,并喷洒53%金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-800倍液,或75%达科宁(百菌清)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65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10%的波尔多液每隔7天至10天喷1次。连续3次至4次即可控制病情,或在发病前喷50%托布津1000 倍液,或50%多菌灵5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。

 分布与危害
菊花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,叶面初生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,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状,中心暗灰色至褐色,边缘有褐色线隆起,直径3-8mm,个别病斑长20mm。
病原
Cercospora chrysanthemi Heald et Wolf称菊尾孢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子座不发达;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,丛生,基部膨大,梗密集或不密集,浅橄榄褐色,在0-2处屈曲,个别膨大,顶端呈亚平截形,生大孢子痕,直立或近直立,大小20-80×3.5-5.0(μm);分生孢子针状,基部平截无色,顶端尖,直或略弯,具6-33个不大明显的隔膜,大小40-125×2-4(μm)。分生孢子形成后,分生孢子梗尖端继续伸长,再顶生分生孢子。
发生规律
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越冬,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,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。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。植株生长不良,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,会加重发病。
防治方法
(1)农业防治。
适时灌溉,注意清沟排渍,避免偏施氮肥,适时喷施植宝素等,使植株健壮生长,增强抵抗力。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,携出田外烧毁,减少传染源。
(2)药剂防治。
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%多·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、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60%琥·乙磷铝(百菌通)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隔10-15天1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。
常用药剂 多·硫、百菌清、甲基硫菌灵、扑海因、琥·乙磷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