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木技术
桧柏锈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

桧柏锈病,梨赤星病(也叫梨锈病),属担子菌纲,锈菌目。病菌为转主寄生,完成一个生活史,有四种孢子阶段。完成一个侵染循环,必须要求两个寄主存在,缺一不能发病。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发展,栽植桧柏类树种的增加,致使临近城区的苹果园尤其梨园发病严重。据观察,该病冬季寄生危害桧柏嫩枝,其中以蜀桧、龙柏发生较重,花柏、刺柏次之;夏季寄生主要危害苹果、梨、各类海棠、山楂的叶果和嫩枝,其中以梨树危害最重。 (一)症状:梨叶发病初,呈现橙黄色圆形斑点,逐渐扩大至4至8毫米,其上生许多黄色小点,并分泌粘液。这是性孢子器分泌孢子。性孢子借昆虫传带进行授精活动。粘液干后,呈现许多黑色小点,即病菌的性子器。病斑进一步发展,正面微凹陷,背面隆起,并产生许多管状物,即病菌的锈子器。以后病斑变黑,叶片向内卷曲枯死、脱落。新梢、叶柄、果柄、幼果发病,症状同前,不过先出现性锈子器,后出现锈孢子器,都在同一部位。病部龟裂,硬脆易折断,果实畸形。在桧柏上主要危害嫩枝、针叶,病部出现红褐色小瘤,即病菌的冬孢子角,来年3至4月间冬孢子遇雨膨大,成为桔黄色胶体的花朵状,即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、担孢子。雨后天气干燥时,冬孢子角立即干缩成污胶状。 (二)病原:Gymnosporangium haraeamum Sgdon 病菌完成一个生活史,有四种孢子阶段,性、锈孢子产生在梨树上,冬、担孢子产生在桧柏上。性子器盂状、半埋寄主表皮下,有孔口外露,大小为120至170×80至120微米,内生无色、单胞、椭圆形的性孢子。性子器内还有许多细长的受精丝从孔口伸出外露。锈子器通常产生在梨叶背面,是细长的管状物,大小为2.5至4.0×0.3至0.5微米,是由性孢子与受精丝交配后,产生的双核菌丝形成的,内有许多锈孢子。

桧柏上的瘤状物,即冬孢子角,表面生一层长柄的冬孢子,大小为33至62×14至28微米。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至24℃,低于6℃或高于30℃时,均不萌发。 (三)病害的侵染循环及发病规律:每年3至4月间,冬孢子角遇雨萌发,产生担子和担孢子,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梨树上,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芽,从表皮直接侵入梨的发病部位,完成侵入最快只需2小时。侵入后的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,约在5月间出现性子器,6至7月间出现锈子器,锈孢子于9月成熟,散发空中,不再侵染梨树,而借气流传播至桧柏上,萌发侵染桧柏嫩枝和针叶,形成菌瘤越冬,来春形成冬孢子角,完成其侵染循环。担孢子在气流中,很易失去活力,其有效传播范围为5至10公里。故两种寄主相近、春雨多时病害较重。

(四)防治:根据转主寄生的特点,关键在于两种寄主不宜栽植过近,起码相距10里以外。 在不能砍伐桧柏树的地区,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,彻底铲除病原,对两者进行喷药保护。

(1)9月下旬和10月上旬,向桧柏上喷布两次1至2度石硫合剂,以防锈孢子侵染桧柏而形成冬孢子角,亦可在担孢子传播之前,于4月上旬向桧柏上喷4—5度石硫合剂。

(2)梨树开花前,喷200倍波尔多液,或500倍代森锌、800至1000倍代森锰锌进行保护,最好花前花后各喷一次。在侵染初期,在梨树上喷1000倍三唑酮,能杀死初期侵入的孢子,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。
1.症状:桧柏锈病危害桧柏针叶和嫩枝,初为黄斑点,后隆起顶破表皮露出红褐色的圆锥形或鸡冠状物,单个或数个相连,即为冬孢子角。春雨后遇水胶化呈橙黄色花朵状的胶状物,冬孢子即在此胶状物的表层。
2.发生特点:菌丝在桧柏上越冬,翌年春产生冬孢子角遇雨萌发产生担孢子,由风传播。在春季温暖多雨的年份,发病严重。
3.防治方法:冬天剪去桧柏上的重病枝。10至11月份在桧柏上喷0.3%五氯酚钠、1波美度石硫合剂的混合液,可防止锈病孢子的侵染。3月中下旬在冬孢子萌发前喷1至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等量式160至200波美度波尔多液2至3次7至10天喷1次。